top of page

陳樂山攀登大禮堂的 龍脊中路

陳震宇 | Maurice

什麼是

傳統攀登

1950 年代,攀岩逐漸脫離技術登山或海外遠征,發展成為獨立的運動。早期的攀岩者使用繩子、扁帶、勾環等簡單裝備,加上使用錨樁 (piton 或 bolt) 做保護支點以及固定點,完成岩壁攀登。1970 年代開始,因為錨樁的使用會破壞岩壁,攀岩者就開始使用一些不會破壞岩壁的器械,開始推廣「無痕攀登 (clean climbing」,而無痕攀登就是我們今日所稱「傳統攀登」的濫觴。

相對於「傳統攀登」的是「運動攀登」:自 1980 年代末期開始,西歐國家就有計劃地推廣攀岩比賽,當時人工岩場還不普及,只能大量使用錨樁 (主要是 bolt)在岩壁上鑿出保護點以及固定點以利練習和比賽,後來人工岩場也慢慢普及,這些因素促進了攀岩運動人口的快速擴展,也因為大量使用錨樁以及人工岩場攀岩,排除了「傳統攀登」既有的危險以及不確定性,所以攀岩者能充份發揮體力技巧的極限。

這兩大主流 —「傳統攀登」以及「運動攀登」— 在過去近半世紀來交互影響,使得攀岩水準大幅度提昇,攀岩人口也擴展迅速,舉世皆然;但同時,因為運動攀登的門檻較低,普及率較高,一些屬於「傳統攀登」、有關器械、繩結、攀登系統等知識以及實用面也逐漸式微,這是很可惜的!

註:「抱石」屬傳統攀登,但因人工抱石場迅速發展,現已獨樹一幟,另成一股主流。

陳建伸 (Jam) 攀登第一洞的 福利社

陳震宇 | Maurice

「傳統攀登」,簡言之,就是面對一塊岩壁,在儘可能不破壞它的前提下,爬上去後回到地面,這包括攀登路線/撤退路線的觀察和選擇、保護點/固定點的位置判斷、如何使用器械以及活用繩結,並且架設出有效率且「相對」安全的攀登系統。

請注意,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安全,因為攀岩運動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安全」。攀岩,包括「運動攀登」,先天就具有一些潛在危險,而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儘量排除這些危險和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這個觀念在攀岩領域,永遠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傳統攀登必須架設保護點以及攀登系統,所以對於各種器材的使用、岩質、路線性質、甚至最基本的確保、溝通等,要求要比「運動攀登」嚴謹,因此對於安全觀念和實作,「傳統攀登」的訓練可以補足「運動攀登」的不足。

「傳統攀登」也強調心智訓練。「傳統攀登」並非不著重體力技巧,但再好的體力技巧,如不能維持穩定、冷靜的心智,可能無從發揮;同時,「傳統攀登」在器械使用、繩結應用、以及系統架設這方面的養成教育,擴展了攀岩者的知識層面,而擴展知識層面對攀岩者在岩壁上維持冷靜的心智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傳統攀登」也可以補足、甚或加強「運動攀登」在心理因素方面的訓練。

當然還有其它面向,譬如「傳統攀登」的攀登技巧要比「運動攀登」多元化,這點在上課時,您將有所體會,這裡就不多談。但,請了解,「傳統攀登」和「運動攀登」(以及「抱石」)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攀登型態 ——「傳統攀登」著重心理、知識、以及攀登技能訓練,同時保留了攀岩固有的冒險精神;「運動攀登」和「抱石」則讓攀岩者能專注於體力、技巧、以及生理層次的鍛鍊,所以能嘗試更困難路線,身為一位攀岩者,您應該都接觸、學習。

總而言之,「傳統攀登」有效利用繩子、扁帶、勾環等攀岩必備的簡單裝備,加上使用不會破壞岩壁的器械和繩結,組合成有效率的攀登系統,來完成攀登目的,這就是「傳統攀登」基本精神,也是本課程的主要內涵。

(「國際山岳聯盟/UIAA」分別在 2000 以及 2014 年,發表了它對傳統攀登和運動攀登這兩種攀岩模式對環境和運動精神的影響,以及如何共存,是一篇攀岩界重要文獻,值得參考,這裡可以下載

bottom of page